欢迎您访问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! 现在是:
官方微信

南大附属眼科医院微信号

扫一扫关注南大附属眼科医院

您的位置: 首页» 新闻中心» 医院新闻

不忘医学来路 坚守医者初心 ——读《医学的温度》有感

发布时间:2022-08-03 15:20:00 来源:

编者按根据《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开展“以高尚医德高超医术 履行好职责使命 不负党和人民重托”专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》要求,医院组织开展了“读一本好书”活动,分享心得体会,把在学习中激发出来的热量、力量转化为强化使命担当、练就高超医技的措施。

余晓照片2.jpg

近日,我认真研读了韩启德院士的《医学的温度》这本书,感触很深。韩启德院士总结自己行医几十年的人生经历,对医学的本质、医学史、叙事医学、精准医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刻的人文思考,提出了回归“以病人为中心”的价值医疗、不能忘记医学的来路和归途等观点,这对我认识现代医学属性、反思医学本质、践行人文精神有很大的启发。

作者在书中指出,“当代医学因技术化而变得冷冰冰的,因商业化而变得贪婪,医本仁术,但医者却常常忘记了对病人情绪、心理的关怀。一位医者的合格与成熟需要知识与实践支撑,但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医术,还需要安慰和信念,我们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样可以成为患者生命的守护神。”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六月份接诊的一位外地的病人。

他是一位64岁的老人,双眼视网膜脱离并伴随增殖膜的出现,视力很差,需住院手术治疗。作为接诊医生,我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向老人解释他的病情和治疗方案。老人尽管看不清,但听的却很认真。当我说到需要动手术的时候,老人的嘴唇微微颤抖“那要花很多钱吧?”没等我说话,他就紧接着说“医生,你说的我都听明白了,我再考虑考虑。”说完缓缓起身要走,陪老人来医院的是他的一个侄子,这期间,他表情一直很木讷,一句话也不说,扶着老人离开了。

看到老人离开的背影,蹒跚的步伐,我百感交集。想到自己的父亲、母亲也是同样的淳厚、质朴,心里苦涩共存。我小跑几步跟上去,扶着老人边走边询问他家里的一些情况。通过交流我了解到,老人家里条件很差,前些年还在吃低保,儿子常年在外打工,三十多岁还没结婚,老人眼睛不好也有一段时间了,怕花钱,一直没敢来看,近来视力下降严重,不得已才来医院检查。我把老人送回病房并留下了他儿子的电话。

随后,我尝试着拨通了老人儿子的电话,向他介绍了老人的病情、治疗方案和预后。“如果现在手术治疗,老人的视力会部分恢复,积极配合治疗的话,可能会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。”,我还详细介绍了当前国家医保的政策,打消了他在费用上的顾虑。老人的儿子听了很感动,一个劲儿说谢谢,表示要立即请假陪同父亲治疗,还让我预留好床位。最后,老人同意手术治疗,术后,老人的视力恢复得不错,不影响日常生活了。出院时,老人还特意送了一面锦旗给我们团队,表示感谢。

这样的例子,在跟随我的导师游志鹏教授学习的过程中不胜枚举。“以病人为中心”“能与病人共情”游志鹏教授一直用这些话语教导我们,同样他也一直身体力行、躬身示范。记不清有多少次,不管他有多忙,病人的电话,他都会第一时间接听,耐心地向患者答疑解惑。即便是在手术过程中,他自己无法接听电话,也会特意叮嘱我们,替他回个电话,询问病人的情况和需求。久而久之,在潜移默化中,我能体会到“性命相托”的凝重和医学温度的传递。在我们医院,像游志鹏教授这样的老师比比皆是,我也很荣幸,毕业之后能加入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这个优秀的团队,开启我不负青春韶华的从医路。

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常常超出疾病本身,这种痛苦来自两个方面:疼痛与悲情。医学的技术手段只能缓解病人身体上的疼痛,而来自医者的温度才是缓解病人悲情的良药。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,高尚医德与高超医术两者缺一不可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固树立“以病人为中心”的理念,不忘医学来路,不负人民重托,努力做一个有爱心,懂人情,明事理,有温度的医者!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作者:余晓    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